
在钟洪兴的地盘上,他是个一呼百应的人。
这绝不是因为他桐乡鞋业会会长的身份或权利,而来自于他与生俱来的领袖魅力,来自于他的赤诚。不管他是否愿意接受,很多同城兄弟已经承认他“老大哥”的身份。
自桐乡市进入石门镇后,道路两边立满了鞋厂的户外广告,厂房鳞次栉比。钟洪兴的圣丹丽鞋业在其中算得上规模较大的一家。
这个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乡镇制鞋企业发展起来的制鞋业基地,如今已被很多洗衣脚上岸的农民“占领”,民营制鞋企业发展得如火如茶。即使今年的整体环境不景气,国际金融危机像病毒一样肆虐,桐乡鞋业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,尤其是圣丹丽鞋业,“2008年都忙不过来了。”与三角、温州等地民工返乡潮提前现象相反,在记者采访时,钟洪兴表示他需要考虑是的,如何在过年之前再招些人把2008年的订单加紧完成。
按照桐乡制鞋企业的说法,这场危机似乎给他们带来了暖意,令桐乡鞋逢到一个转型提升的好契机。不约而同地,这个女鞋加工基地的鞋企纷纷加强自主品牌的建设。当初,钟洪兴这个并不算聪颖超常的男人,凭着满腔赤诚和热血,凭着一股子硬气劲儿,在鞋业战场上闯了一条光明大道,而今,大好形势当前,他又将带领圣丹丽鞋业走向何处?
聚信起义
实际上,钟洪兴的鞋业长征之路有点千转百回、被逼无奈的味道,其过程甚至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。
高中比来后,钟洪兴一头扎进制鞋领域,在乡镇体制的羔羊鞋厂做起了技术工人,凭着出色的表现,几年后被提为分管技术的副厂长。然而,囿于机制问题,闯劲十足的钟洪兴准备大干一番,却发现机制的老化令技术得不到重视,他空有一腔抱负。
有那个全民躁热的年代,经过慎重考虑,钟洪兴决心拼上一把,于1994年干起了鞋业个体户,产品主要销往杭州、上海、江苏等地。再也没有比这列膨胀得更快的时代了,钟洪兴小小折腾一下一年就能赚个几十万。大家都赚得不得了,据说,整个嘉兴还流传过某老板在北京一气之下买下钟表整柜的传说。这种风气下,年轻人开始自鸣得意,年租金一千万的卖场也敢承包。
没想到,意气风发却在此处折戟沉沙。由于苏州卖场的消防措拖不过关,卖场整改了半年,只见钱像水一样地流走,后来勉强过关了,却招商受挫,备好的货只好低价倾销。这个项目的失败,彻底将钟洪兴变成“负翁”。年轻气盛的他懵了。
怎么办?束手就擒?这绝对不是大男人所为。经过谨慎分析,钟洪兴决定回到擅长的鞋业生产领域,以三万元启动了圣丹丽鞋业。尽管从现在来看,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,但对于当时的钟洪兴而言,每天都在苦挺,每天都是艰难的。“刚开始时都是现金交易,所以最穷的时候真怕来客人,有一次我连10块钱的菜都买不起。”当初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。
如此困窘下,钟洪兴却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:赚的利润先用来还欠8家已经倒闭的集体企业的债。“当时很多人包括这几个企业原来的厂长都劝我不用还了,反正也没人追究,而且我当时确实非常缺钱。但我总觉得欠人家的东西一定要偿还,否则睡不着觉。”有一次恰逢紧急进货,他还真想动摇了,想用刚从宜兴收到的13万元去进货,但一晚上没有睡安稳。于是,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揣着5万元给一个工厂送去,当天晚上这才睡了个安稳觉。这份诚信给他带来了金不换的口碑,让政府充分信任他、让银行主动贷款50万元支持他、让材料商破天荒同意给他欠款,让同城鞋企赞赏他,圣丹丽鞋业很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
|